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

靜修-三無漏.四無量.五戒.六波羅蜜.四聖諦.八正道.十善業.十二因緣法20230702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了、凡四訓

三學或三無漏學,分別指增上學、增上學或增上學、增上學,簡稱爲戒、定、慧

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、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,是對八正道的總結

八正道中的1正語、2正業、3正命為戒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4正精進、5正念、6正定為定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7正見、8正思維為慧學 維基百科

四無量心-即是修行與實踐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種心境。

五戒為五種基本戒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

六波羅蜜分別是:『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』

修行這六度對治慳貪、毁犯、瞋恚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痴。

四聖諦,又稱四真諦,或四諦法,即諦、諦、諦、諦,是釋迦牟尼佛之基本教法,歷史上部派佛教,和現代佛教各宗派共同的基本教義。

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、十二有支,佛教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,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。

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:1.無明、2.行、3.識、4.名色、5.六入、6.觸、7.受、8.愛、9.取、10.有、11.生、12.老死。

它們都是緣生法,都是無常的,它們之間是依「此有故彼有、此生故彼生」的緣起關聯。 

十善業道,即不做十惡業道,行十善行不犯五戒,可生欲界天[4]

十善業道中的身三善業道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

語四善業道: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[5]

再加命清淨[6],即是四證淨中的所愛戒或稱賢聖戒[7]

十善業道,是於十惡行所依止之處,遠離故而發起之業道[25] 
1. 殺生不殺害人類以及畜生下至昆蟲等生命。[26]

2. 不偷盜:不偷取他人財物。[27]

3. 邪淫不與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監護之人發生性行為。[28]

4. 不妄語:不對他人說謊話、空話,不顛倒是非。[29]

5. 不兩舌:不對他人提是非,不挑撥離間。[30]

6. 不惡口:不用粗言令他人生起煩惱。[31]

7. 不綺語:不花言巧語、阿諛奉承他人。[32]

8. 貪慾:不貪戀他人財富而欲求自身財富。[33]

9. 瞋恚:不怨恨或憎惡他人。[34]

10.   正見(不邪見):有施與,有愛樂,有祠祀[35];有妙行、惡行,有妙行、惡行果[36];有此世,有他世,有化生有情[37];有父,有母[38];世間有阿羅漢,有正至,有正行此世他世[39],即於現法,知自通達,作證具足住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」[40]

正見引領[41]諸世間善行、出世間正行[42]正見不等同於三善根中的無癡[43]。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[44],是十善之因[45],是生一切善法之心所法[46]

十善 - 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8D%81%E5%96%84

發表時間文章標題 0986-188-177痞客邦 搜尋:俞淨意公遇灶神記 https://huei0117.pixnet.net/blog
2010-06-27 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(動畫十三集)
2010-06-27 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~淨空法師主講
2009-09-08  了凡四訓~下載(共十二集)
2010-06-27 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~影片下載(共二十四集)
2010-04-29  心無罣礙❤卐悟277篇文2010/05/24^^上善若水97/12/30


發表時間文章標題  0986-188-177痞客邦 搜尋: 了凡四訓 https://huei0117.pixnet.net/blog
2009-05-19  了凡四訓相關文章
2009-09-08  了凡四訓~下載(共十二集)
2009-05-19  了凡四訓白話篇
2009-05-19  -了凡四訓佳句摘錄-
2010-06-18  無欲則剛有容乃大
2010-06-27 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~淨空法師主講
2010-06-27  了凡四訓 - 新電影版
2010-04-12 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~了凡四訓講記◆新版略序◆前言◆一、立命之學◆[淨空法師講述/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]
2010-06-27 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~影片下載(共二十四集)
2010-04-29  心無罣礙❤卐悟277篇文2010/05/24^^上善若水97/12/30
2010-06-05  了凡四訓(斷惡修善 立命之根本)最大的銀行~探索生命黑箱00目錄
2012-06-26  淨空法師:沒入阿鼻地獄前,怎樣救自己【琉璃王要滅釋迦種族 啟示】
2010-04-17  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~了凡四訓講記◆ 二、改過之法◆ [淨空法師講述/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]

十善與五戒

 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,設種種的次第法門,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,所謂:

  「人道守五戒、天道修十善、聲聞修四諦、緣覺修十二因緣、菩薩修六波羅蜜。

   「人道」的第一業因,就是五戒十善。佛常講:「人身難得而易失」,我們現在得人身,下一生能否得人身,就要看五戒十善的修為,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,來生就得不到人身。所以,我們自己想想,如果五戒十善超過貪瞋痴的念頭,來生還能再得人身;假如五戒十善的修為很薄弱,貪瞋痴的意念很重,來生決定墮惡道。

   十善、五戒是行門的根本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;須臾不可離者,稱為「道」,這是正道、佛道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要與這十個綱領相應;若不相應,則是惡業。

上品十惡,是地獄的業因;上品十善,是生天的業因。明白此理,就清楚、明白自己將來往哪裡去。所以,想修福、修慧,決不能違背十善。

   眾生修習這些正法,做為人生的方向,便能離苦得樂,自在解脫。

「五戒十善」是修學佛法的基礎,也是根本之所在,其目的在「導人於善也」。「導」是引導,誘導人向善。學佛就要從這些基礎的地方學起。

  「戒」與「善」在形相上雖同,但在果德上不同,所以「受戒」與「行善」不一樣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五戒是「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」;

十善前四項也是「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」,兩者看起來似乎相同,但是果報不一樣。

   五戒,是你自己發願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誨,如世間人所講的發誓,所求的是得清淨心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十善,沒有發這種心,所祈求的是福報

  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薩面前受,十善不用。

  兩者之間的目的、方向迥然不同,一個是希求定慧,一個是希求福報,這就是「戒」與「善」的差別。所以,同樣修學這幾個科目,用意及目的要清楚。戒能斷「貪瞋痴慢疑」,善沒有這種能力,其用意也不在此。

   此外,修學如果沒有十善業的基礎,念佛也不能往生!何以見得?

   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,往後還有六度、四無量心、四攝法、三十七道品,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。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,真正念佛往生的人,無論是什麼身分,從事於哪個行業,決定具足十善業;不具足十善,決不能往生。

   如《中阿含經》卷三的比喻:眾生行十不善,即墮惡道,如以重石擲入水中,而作是說:願石浮出,則無有是處。若行十善,即上生善處、如以油投入水,油則自然浮在水面一般。

   假如在這個鄉裡,只要有十個人持五戒,就有十個人純厚、樸素、謹慎,他們就能感化全鄉之人。因此,一百個人有一、兩個人,真正接受儒、佛的教育,真正能夠理解,依教奉行,對於社會風俗就能產生重大的效果。在這個城市裡,有一百個人真正能依十善業道修學,就有一百個人和睦,因此,也就能感化這個都市。所謂: 「百家之鄉,十人持五戒,則十人淳謹。千室之邑,百人持十善,則百人和睦。持此風教,以周寰區,則編戶億千,仁人百萬。而能行一善,則去一惡,去一惡,則息一刑。一刑息於家,萬刑息於國。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。」

http://www.budaedu.org/doctrin/d67a.php3